首頁 >> 旅美資訊
律師介紹
attorney join in
旅美資訊

美國文學陷入孤傲主義
流覽次數:2476     添加時間:2009/10/7

      當匈牙利小說家伊姆雷·凱爾泰斯去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美國人的第一反應是:“他是誰?”——伊姆雷·凱爾泰斯的作品在美國基本無人知曉。他只有兩本書被翻譯成英文。比較成功的一本是由美國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無形的命運》,只賣了3500本。諾貝爾文學獎結果公佈之後,西北大學出版社迅速加印,最終賣出4萬本。儘管有這一成功的例子,但仍不能改變美國出版界對當代外國文學的漠視。

       西北大學出版社曾被視為美國譯著出版的排頭兵,但他們已經決定減少這方面的工作,因為幹這行賺不了錢。譯著成本昂貴,且賣得不好。其實,這股風氣已經彌漫到整個美國出版界——作者、出版商和文化評論家一直為翻譯作品不能吸引讀者而悲歎不斷,但現在,有些人已經開始接受現實:這一市場比幾十年前萎縮了。

       相比之下,其他發達國家的讀者對國外文學仍有濃厚的興趣。像凱爾泰斯的作品最先就是在德國引起轟動的。德國人在2002年一年就購買了3782本美國書的版權,而美國人只買了150本德國書的版權。法國、荷蘭和其他歐洲國家的情況也類似,主要的原因也許在于——無論電影、文學或政治,美國人都是這個世界的主宰。英語是美國人掌握的“世界通用語”,他們接觸的語言過于單調,這部分導致了對其他文化的忽視。一位美國出版界人士覺得:“美國人總是看著譯著暗想,‘這些主題和我無關,這些場景離我太遠了’”。事實是美國或許並不必在意世界的某個角落,但那裏的人可能很願意或不得不注意美國。和美國為首的西方文化的全球化相比,美國似乎是一個高傲的施與者而非敞開胸懷的接納者。美國自身社會、文化、種族的多元化掩飾了某些方面的封閉自大。

       對此,有些美國人開始進行反思。國家文化基金會理事克裏夫·貝克說:“說這是全國性的危機不是危言聳聽。我是這個最強大的國家中參與各方面決策的人之一。假如我在現實中和書本裏都無法對其他文化有深入了解,那么,我們共同參與作出的決策絕對是荒唐的。”

       過去的情形並不是這樣。在四五十年代直到七十年代,一大批美國書商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一股浪潮,他們敞開了美國人了解世界文學的大門,而現在,門基本上是關著的。也許美國出版界和文學界懷有的特殊的民族優越感,使他們越來越遠離世界。

       而出版商們也有很多他們的理由:最重要的因素是,在美國圖書界裏,所有權的過分壟斷導致了對利潤的偏執追求。由于出版商注重轟動效應,他們“堅定”地抛棄了少有人知的國外作家。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原由,諸如選譯人員不足、翻譯費用過高、與當地文化差異過大等。

       大量外國文學不適合美國文化氛圍,他們不是美國人習慣的寫實主義,而是哲學的或思辯的或者充滿實驗的創新精神的。同看外國電影相比,美國人了解國外翻譯作品得有一個不同的方式和步驟。接觸翻譯作品時,美國讀者必須先明白精妙之處,而後再去體會感情或者理清思想框架。總之,美國人喜歡手到擒來,要的是明白清楚的信息;他們喜歡故事,而不是故事裏的事。

 

來源于:美國旅遊網

點擊排行
關閉 在線客服 USLawChina微信
掃一掃 諮詢更便利
跨國 搬家 遷廠 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