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旅美資訊
律師介紹
attorney join in
旅美資訊

經典重讀:胡適--《梅蘭芳和中國戲劇》
流覽次數:3753     添加時間:2005/4/27

作者:梅紹武

  1930年,父親率領梅劇團訪美演出,帶去了齊如山先生事先主編的幾種宣傳品,諸如《中國劇之組織》、《梅蘭芳》、《梅蘭芳歌曲譜》、《劇碼說明書》以及兩百多幅戲劇圖案等,這些資料均由當時的名家梁杜乾、周景福、陳福田、孫子明、賀渭南諸位先生譯成了英文。後來,梅劇團到了美國,三藩市有一位叫歐尼斯特·K·莫(Ernest K·Moy)的先生又

編纂了一本題為《梅蘭芳太平洋沿岸演出》(The Pacific Coast Tour of Mei Lanfang)的英文專集,內收多篇評介京劇和梅蘭芳生平及藝術表演的文章,為首一篇則是胡適先生撰寫的《梅蘭芳和中國戲劇》(MeiLanfang and The ChineseDrama),此文未見于前述的幾種宣傳品內。該專集末尾還附錄了梅蘭芳首次訪美演出美方贊助人名單。

  近日,我翻閱《胡適文集》,沒有查到胡先生那篇文章。胡博士當年在新文化運動初期力主廢棄舊制,而《梅蘭芳和中國戲劇》這篇英文文章卻寫得相當客觀,間或還有贊美之詞,如今看來,頗有曆史文獻價值,我遂不揣冒昧地把它譯出。據唐德剛先生說,"'胡適之體'的文章是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平鋪直敘的白話文。"但願拙譯還夠得上胡適之先生常愛說的"accepfable(過得去)"的標准。譯文如下,請方家指正:

  胡適(中國文藝複興之父):    

  《梅蘭芳和中國戲劇》   

  在曆史上,中國戲劇的成長是受束縛的,它至今還沒有擺脫那種跟樂曲、歌舞和雜技的傳統聯系,尚未形成一種說話自然、表演自發的戲劇。這都是無法也無須否認的。

  然而,這種在成長中受傳統束縛的事實,倒會使戲劇史研究者對中國戲劇更加感到興趣,因為當今世界上哪裏也看不到今日中國舞台上那樣生動地展現戲劇藝術緩慢進化過程中所留存下來的那些廢除不了的遺迹。你會在那裏看到種種曆史上的遺形物都以完美的藝術形式給保存並貫徹了下來。你會發現華麗的淨角臉譜猶如面具,舞蹈具有傳統的常規慣例的節奏,戰鬥場面出現雜技,幾乎每出戲都有獨白,伊麗莎白時代和前伊麗莎白時代舞台上那類象征性布景也由道具管理員安排得十分得當。

  不用說,這種曆史上的原始風格並非與藝術上的美互不相容。正是這種藝術上的美經常使原始的常規慣例持久存在而阻礙它進一步成長,而也正是這種戲劇發展和戲劇特征的原始狀態更經常地促使觀眾運用想像力並迫使這種藝術臻于完美。這兩種現象在中國戲劇中都得到了明顯的證明。

  梅蘭芳先生是一位受過中國舊劇最徹底訓練的藝術家。在他眾多的劇目中,戲劇研究者發現前三、四個世紀的中國戲劇史由一種非凡的藝術才能給呈現在面前,連那些最嚴厲的、持非正統觀的評論家也對這種藝術才能贊歎不已而心悅誠服。他那些(由笛子伴奏演唱的)昆曲劇目呈現十七和十八世紀的戲劇,而他那些由環珴琳般的胡琴伴奏演唱的皮黃劇目則展示上一世紀的俗劇。前一種中國劇是十七世紀的一些文人學士寫的,由于內容比較豐富,意念更加雅致,如今已不再為廣大群眾所懂得,較通俗的皮黃劇便由此而興起。但是,梅蘭芳演出的一些早期劇目卻具有重要意義。譬如,《思凡》一劇從頭到尾是一出獨唱劇,劇本讀起來就像羅伯特·布朗甯描述的一位中世紀僧侶畫家在寺院鬥室裏的心理活動那首戲劇性詩篇。這一時期的另一出戲《貴妃醉酒》則是一系列艱難而精美的舞蹈。在這些和其他劇目中,你不僅會看到這種舊劇中一些獨特技巧的藝術展現,而且也會發現這種古老的貴族戲劇逐漸消失而由較通俗的皮黃劇所取代的原因。僅有詩和美是吸引不了一般的普通觀眾的。

  皮黃劇則來自人民;梅蘭芳先生的一些朋友近年來竭力在創作不少以他為主角的皮黃劇目。《群英會》是出自大眾舞台的,但《木蘭從軍》和《千金一笑》卻是新近的創作。

  這些友好的劇作家大都是些舊文人,從沒受過西方戲劇的影響。所以,梅蘭芳先生這些新劇是個寶庫,其中舊劇的許多技藝給保存了下來,許多舊劇題材經過了改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的一些新劇會使研究戲劇發展的人士感到興趣。

  梅蘭芳先生是個勤奮好學的學生,一向顯示要學習的強烈願望。在他那些博學多識的朋友協助下,他已經建立了一所中國戲劇圖書館和博物館。這次出外遠行所加的必要限制,使他不得不輕裝上陣,並且對他的劇目多多少少做了些修改。不過,這種修改是依據他自己豐富的藝術知識完成的。他和他的朋友們為這次訪問演出所准備的許多中國戲劇圖表和其他解釋性資料,對研究世界戲劇藝術史發展的人士來說,無疑具有極大的價值。

  這裏需要對文中所說的"遺形物"略加解釋。早在1918年,胡適先生便在《新青年》第五卷第四號上發表的《文學進化觀念與戲劇改良》一文中說過:"一種文學的進化,每經過一個時代往往帶著前一個時代留下的許多無用的紀念品;這種紀念品在早先的幼稚時代本是很有用的,後來漸漸的可以用不著他們了,但是因為人類守舊的惰性,故仍舊保存這些過去的紀念品。在社會學上,這種紀念品叫做'遺形物'(Survivals of Rudiments)。如男子的乳房,形式雖存,作用已失;本可廢去,總沒廢去,故叫作'遺形物'……在中國戲劇進化史上,樂曲部分本可以漸漸廢去,但他仍舊存留,遂成一種'遺形物',早就可以不用了,但相沿下來至今不改。西洋的戲劇在古代也曾經過許多幼稚的階級(段),如和歌(Chorus)、面具、'過門'、'背躬'(aside)、武場……等等。但這種'遺形物',在西洋久已成了曆史上的古迹,漸漸的都淘汰完了。這些東西淘汰幹淨,方才有純粹戲劇出世。中國人的守舊性最大,保存的'遺形物'最多。"顯而易見胡先生當年是主張廢舊劇而以新劇(話劇)取代的,但是試觀這篇寫于1930年的《梅蘭芳和中國戲劇》,態度和語氣卻顯得緩和多了,他似乎覺得舊劇(京劇)仍有不少可取之處,大可推薦給外國觀眾看看。

點擊排行
關閉 在線客服 USLawChina微信
掃一掃 諮詢更便利
跨國 搬家 遷廠 貨運